3月1日,杭州网约车新政为期四个月的缓冲期已过。神州优车、首汽约车、曹操专车三家平台在过渡期结束前拿到了经营许可证,成为杭州第一批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网约车企业。3月2日晚间,滴滴对外宣布获得线上服务能力认定,但尚未取得杭州地区经营许可证。至此,杭州网约车市场在经历蜕变与洗牌后,新一轮竞争格局初现。
杭州网约车新政强制实行后,近两个月过去了,网约车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?在公众最为关心的价格问题上,如何选择最实惠的出行平台?带着这些疑问,笔者进行了深度调查。 “还好你是去办公楼的,要是去机场火车站这种,我就不接了。” 4月21日,滴滴洪师傅在笔者进车的第一时间说道。
据悉,3月1日起,杭州市交通运管部门已联合公安交警、治安等部门,开展网约车集中专项整治,重点是机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等网约车集中的区域。杭州市运管局相关负责人说,未来的一段时间,政策将逐步收紧,没有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司机,将被处以1万-3万元的罚款。车辆没有取得运输证或司机没有取得驾驶员证上路的,网约车平台要承担连带责任,约谈、督促加强管理或行政处罚。查到一次,罚款5000-10000元,情节严重的,将罚款1万至3万元。
“司机资格考试我没报名,其实再开个两三天,我也不干了。”洪师傅表示。洪师傅是杭州本地人,开滴滴已近一年。早些年拆迁分得两套房,每月租金合计有近一万,开滴滴也就为了赚点闲钱。“我这辆起亚,当初买来十几万,现在如果要合法上路,营运就要变化,每年光保险就要1万多,而且车龄一到8年就要强制报废,开滴滴没意思啊。”洪师傅连连感叹道。
成本提升,使得网约车市场出现了一波司机“离职潮”;另一方面,新政后行业准入门槛的拉高,也意味着将有一大批司机和车辆退出网约车平台——出于保障乘客的安全的目的,杭州网约车新政不仅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的合法合规设置了若干要求,还对网约车车辆做出了“具有本市号牌”,“新能源汽车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或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250千米以上;非新能源汽车轴距达到2700毫米以上或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在12万元以上”等详细规定。可见,新政落地后,一些C2C网约车平台公司引以为傲的“轻资产”模式将走入尽头。
评测:网约车溢价潮下 杭州市民如何打车最合算?
随着大批不合规网约车退出市场,不少市民发现,高峰期打车价格更高了。 随着新政的逐步实施,在车辆锐减导致供给下降、运营成本大幅上升,且运价实行市场定价的情况下,打车价格上涨将成为必然趋势。